泰王国(Kingdom of Thailand),简称泰国(Thailand,Thai),是东南亚的一个国家,面积513,115平方公里,排世界第50名。位于中南半岛中南部,东临老挝〔寮国〕和柬埔寨,南面是暹罗湾和马来西亚,西接缅甸和安达曼海。在1949年5月11日以前,泰国的名称是暹罗。
泰国国境大部份为低缓的山地和高原,地形多变。西部为山区,是喜玛拉雅山脉的延伸他念他翁山脉为主的山地,一直由北向南走向。位于清迈府的英坦昂峰(海拔2,576米)是泰国的最高峰。东北部是呵叻高原,这里夏季极干旱,雨季非常泥泞,不宜耕作。中部是昭披那河(即湄南河)平原。由曼谷向北,地势逐步缓升,湄南河沿岸土地丰饶,是泰国主要农产地。曼谷以南为暹罗湾红树林地域,涨潮时没入水中,退潮后成为红树林沼泽地。泰国南部是西部山脉的延续,山脉再向南形成马来半岛,最狭处称为克拉地峡。
另外,泰国的一般大众习惯将国家的疆域比作大象的头部,将北部视为“象冠”,东北地方代表“象耳”,暹罗湾代表“象口”,而南方的狭长地带则代表了“象鼻”。
气候
泰属热带季风气候,全年分为热、雨、凉三季。年均气温24~30℃。常年温度不下摄氏18℃,平均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。11月至2月受较凉的东北季候风影响比较干燥,3月到5月气温最高,可达摄氏40-42℃,7月至9月受西南季候风影响,是雨季。10月至12月偶有热带气旋从南中国海经过中南半岛吹袭泰国东部,但在暹罗湾形成的热带气旋为数甚少且弱。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11月至次年1月。
人口
泰国全国人口约6308.2万(2003年2月),排世界第19名。全国共有30多个民族。泰族为主要民族,占人口总数的40%,其余为老挝族,华族,马来族,高棉族,和苗、瑶、桂、汶、克伦、掸、塞芒、沙盖等山地民族。佛教为国教,94%的居民信仰佛教,马来族信奉伊斯兰教,还有少数信奉基督教、天主教、印度教和锡克教。泰语是泰国的官方语言。属壮侗语系侗台语族。
历史
泰国所在的地方,于几千年前即有人居住,但并不是泰族。据一般的了解,泰族是发源于中国的南部,而于公元第十一与十二世纪才移居到目前的泰国。
考古学家在泰国东北部的曼清发现许多古老的遗迹,证明泰国的文化起源于大约五千年前的青铜文化期。史前正确的资料至目前仍然不明,因为泰国的风俗和残存的文化一直在变动,而且很少记载下来,尤其在第十八世纪,由于受到外族的侵略而毁了不少早期的文物。
1238年,泰国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。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、大城王朝、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,原名暹罗。16世纪,葡萄牙、荷兰、英国、法国等殖民主义者先后入侵。1896年英法签订条约,规定暹罗为英属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间的缓冲国。暹罗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。19世纪末,拉玛四世王开始实行对外开放。五世王借鉴西方经验进行社会改革。1932年6月,拉玛七世王时期,民党发动政变,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。经几次更改,1949年正式定名泰国。
经济
【资源】主要有钾盐、锡、褐煤、油页岩、天然气,还有锌、铅、钨、铁、锑、铬、重晶石、宝石和石油等。其中钾盐储量4367万吨,居世界第一,锡储量约120万吨,占世界总储量的12%。油页岩储量达187万吨,褐煤储量约20亿吨,天然气储量约16·4万亿立方英尺,石油储量1500万吨。森林总面积1440万公顷,覆盖率25%。
泰国特产有稻米、天然橡胶、锡、柚木。泰国是世界著名的稻米出口国之一,“暹罗米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。泰国是水果之乡,榴莲是泰国特产,被称为“果中之王”。泰国盛产红、蓝宝石和绿松石等。此外,泰国还是亚洲大象最多的国家,有“大象王国”之称。
【工业】出口导向型工业。主要门类有:采矿、纺织、电子、塑料、食品加工、玩具、汽车装配、建材、石油化工、软件、轮胎、家具等。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。
【农业】农业是泰国传统经济产业,农业人口约1530万人。全国可耕地面积约1.4亿莱(1莱=1600平方米),占国土面积的41%。主要作物有稻米、玉米、木薯、橡胶、甘蔗、绿豆、麻、烟草、咖啡豆、棉花、棕油、椰子等。
【渔业】海域辽阔,拥有2,705公里海岸线,泰国湾和安达曼湾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海洋渔场。此外,还有总面积1100多平方公里的淡水养殖场。曼谷、宋卡、普吉等地是重要的渔业中心和渔产品集散地。泰国是世界市场主要鱼类产品供应国之一,也是位于日本和中国之后的亚洲第三大海洋渔业国。全国从事渔业人口约50万人。
【对外贸易】主要出口产品有:汽车及零配件、电脑及零配件、集成电路板、电器、初级塑料、化学制品、石化产品、珠宝首饰、成衣、鞋、橡胶、家具、海产品加工及罐头、大米、木薯等。
主要进口产品有:机电产品及零配件、工业机械、电子产业零配件、汽车零配件、建筑材料、原油、造纸机械、钢铁、集成电路板、化工产品、电脑设备及零配件、家用电器、珠宝金饰、金属制品、饲料、水果及蔬菜等。
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。美国、欧盟、日本、东盟等是泰国重要贸易伙伴。
【旅游业】旅游业保持稳定发展势头,是外汇收入重要来源之一。主要旅游点有曼谷、普吉、清迈和帕塔亚,清莱、华欣、苏梅岛等地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。2006年旅游业受印度洋海啸的影响逐渐消除,外国游客同比增加20%,共计1380万人次,其中东亚游客占55.2%,欧洲和美国分别占25.3%和6.7%。全年酒店入住率63%。旅游收入4706亿铢(约124亿美元)。
交通运输
泰国交通以公路和航空运输为主。
公路里程共16万公里。各府、县都有公路相连,四通八达。目前正在修建的昆曼公路起于中国昆明,止于泰国曼谷,全长1800多公里,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确定加快建设的国际通道。
铁路主要为窄轨,总长4451公里,全国共47府通火车。
湄公河和湄南河为泰国两大水路运输干线,全国共有47个港口,其中海湾26个,国际港口21个,曼谷是最重要的港口,承担全国95%的出口和几乎全部进口商品的吞吐。重要码头包括廉差邦港、宋卡深水港和普吉深水港等。海运线可达中、日、美、欧和新加坡。
全国共有37个机场,其中国际机场8个。曼谷廊曼国际机场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空中交通枢纽,曼谷第二座国际机场—素挽纳蓬国际机场已投入使用。共53个国家80家航空公司在泰设有固定航线,89条国际航线可达欧、美、亚及大洋洲40多个城市,国内航线遍布全国21个大、中城市。
对外关系
泰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全方位的外交方针,以东盟为依托,在保持与美国传统盟友关系的同时,注重发展同中国、日本和印度的关系,维持大国平衡。重视开展睦邻外交,积极改善与柬、缅等邻国关系。与柬、缅、老三国在缅甸蒲甘举行首次经济合作战略(ECS)峰会并发表《蒲甘宣言》。
强调经济外交,推动双、多边自贸安排,已与巴林、印度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日本等国签署了双边自贸协定或经济伙伴关系。与中国在中国—东盟自贸区框架下实施了果蔬零关税安排。
重视国际及区域合作。参与东盟一体化建设,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(APEC)、亚欧会议(ASEM)、世界贸易组织(WTO)、东盟地区论坛(ARF)和博鳌亚洲论坛(BFA)等国际组织的活动,支持东盟自由贸易区(AFTA)和中国-东盟自贸区计划(CAFTA),发起并积极推动亚洲合作对话(ACD)机制、六国橡胶出口协调机制、五国大米贸易部长会议、五国禁毒合作机制、孟印缅斯泰经济合作组织(BIMST-EC)等。参与东帝汶维和,阿富汗、伊拉克和布隆迪重建。
1975年7月1日,中国与泰国建立外交关系。
风景名胜
大王宫、芭提雅旅游区、普吉岛、珊瑚岛、玉佛寺、金佛寺、东芭文化村、五世皇柚木行宫、挽巴音夏宫、苏梅岛。(点击查看相关景点)
主要节日
【元旦】过去泰国按婆罗门教习惯,曾先后以阴历五月初一和阳历4月1日为元旦,1940年起改按国
际惯例,以阳历1月1日为元旦。
【万佛节】泰历3月15日,公历一般在2月。
【宋干节】宋干节又称'泼水节',阳历在4月13-15日。这是泰国最隆重的节日。
【佛诞节】公历5月23日。又称浴佛节,为佛祖释加牟经诞生纪念日。
【农耕节】每年5月份举行,具体日期由国王选定,仪式由国王主持。
【国庆节】12月5日是在位国王拉玛九世普密蓬。阿拉德的生日,从1960年起,用国王的生日作为国庆节。
【守夏节】每年公历7月,是重要的佛教节日。
【水灯节】每年公历11月(泰历12月)月圆之日。水灯节是泰国民间最热闹、最富诗意的传统节日,不亚于宋干节。
【大象节】每年11月的第3个周末在曼谷以东450千米的“大象之邦”素辇举行,节日的主要活动是驯象活动。到了傍晚,人们点起篝火,以丰盛的晚餐犒劳大象。
【竹炮节】泰语称'汶邦菲',意为'火炮节'或'火箭节'。